57歲賴先生,近年來漸進式地手脚麻木、無力、針刺痛無法上階梯,伴隨著腸胃不適、便祕、拉肚子交替困擾他。賴先生的一位堂叔也有類似症狀,醫師判定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。收治患者的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林恭平醫師表示,檢查發現,賴母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顯示軸索型運動感覺神經病,轉甲狀腺素(transthyretin)基因檢測顯示有台灣常見的突變位點,確診罹患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。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,在臺灣,推估有100到150家族有此疾病,發病的年齡男性約五十五歲,女性約六十五歲。它會侵犯心臟,腦膜,眼睛,肺,腸胃道系統,周邊神經系統等等器官。在臺灣報導過的案例中,主要是侵犯周邊神經及心臟。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的主因是轉甲狀腺素(transthyretin)基因突變,導致結構改變,造成類澱粉纖维囤積在人體的器官組織上,由於它無法被人體有效清除,終致産生疾病症狀。且一人罹病,後代無論男女都有百分之五十的遺傳機率。林恭平指出,以往使用肝臟移植的方式來治療,50歲以前發作的類澱粉沉積症病患,接受肝臟移植手術預後良好。由於賴男發病年齡已超過55歲,接受肝臟移植治療的時機已過,且捐贈的肝臟取得不易,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。過去藥物僅稍具延緩神經病變惡化的效用,臺北榮總研究神經病變的團隊發現,國際上有研究團隊利用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的機轉,可降低病人血中的突變轉甲狀腺素蛋白的產生,及其後續的囤積,有效控制並延緩病情。賴先生於103至105年間,參與此臨床研究,每三週接受注射一次,突變的轉甲狀腺素蛋白降低至原有的百分之二十以下,神經病變得以控制延緩,現今仍能自行走路,血壓穩定,腸胃功能正常,此突破性研究成果已於107年7月,獲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刊登,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治療獲得一線曙光。(畢翠絲/台北報導)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線上老虎機 色aio交友愛情館 免費名模麻豆自拍 通博運彩分析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kpqixjv190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